第184章 对收徒有心理阴影的陆成安!大明撩汉1566![1/2页]
晋王固然满脑子都是自己怎么新式开局的模拟路线。
但是太和殿内,议事却还没有那么容易就结束。
说起来很好笑,正英帝确实是问了办法出来,真正落实不落实,却还要进行一轮早朝,和群臣再做商议,不会现在脑袋一热就拍定了主意。
对于自己这个岳父的心态,陆成安还是能拿捏一些的。
这还得从正英帝的心态变化来说起,混朝堂的,不钻研一下自己这顶头上司的心理,那是混不下去的。
古时候是揣摩圣意,琢磨皇帝的心意。
现代就是职场交锋,琢磨领导的想法。
这是同一个道理。
而你千万别看陆成安在模拟之中,变法受到了正英帝的鼎力支持,实际上真正让正英帝下定决心变法,是有种种因素促成的。
陆成安每一次模拟结束,都是会复盘这次模拟之中的诸多细节,从陆成安现在一步又一步打下来的模拟进程观察岳父的作为。
正英帝执政的早期特点很明显,就是维稳,平和朝中左右上下的声音,再做到巩固君权,至于改革,正英帝最初是没有这个想法的。
这点,能从岳父给汉王寻找几个大儒作为老师,就能窥视出正英帝真实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正英帝不仅是让大儒来教自己的女儿,甚至是一点帝王心术都没有教给自己的女儿们。
而这也是力求朝堂安定的一种表现,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们陷入互相争夺权力的淤泥之中。
这就迫使模拟里,陆成安作为臣子,压力拉满。
一个不小心,血压就上去了。
这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岳父更想要一个男性子嗣来继任大统,毕竟无论是汉王还是晋王的儿子,一出来,就敲定了国本上的问题。
考虑到了这个层面,岳父这才没给女儿们传授什么帝王心术,但是一点都没有当皇帝经验的皇女们,真的太稚嫩了。
虽说现在是强了许多。
可之前,那几乎清一色都是小白纸。
汉王还没确认是不是正英帝赐给她的鸩酒,就以为是父亲要赐死她,毅然决然地饮下毒酒,以全孝义,谢父恩情。
而正英帝南巡微服私访,发现了情况后,对于这些案情轻拿轻放,打算慢慢解决。
这些迹象,都不难看出来,正英帝做事整体性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不敢大动干戈,大刀阔斧地做事。
陆成安那局能打出变法的格局,有三个致命的节奏事件,才让正英帝下定了决心。
一个是陆成安的《万民疏》打动了正英帝,一个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奴海寇案彻底查清,此案被定性为大晟朝本纪的四大案。
那一次,完全是陆成安莽出了一条路,孤身入虎穴,弄清楚了来龙去脉,还把所有事情摆在台面上,真正的九死一生,直接就打消了正英帝心中仅存的幻想,意识到了大晟王朝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世家大族已经不配获得他的信任。
再加上陆成安提出来的变法策略,很有可行度,这才一蹴而就,让正英帝定下了变法的格局。
当然,正英帝死后的托孤,让后继人继续执行陆成安的变法策略,也是极为重要的。
不少时代的变法,其实已经接近成功,但是后来的继承者一力推翻这些政策,使得前功尽弃不说,还要因为格局的变化,引发新的混乱。
而陆成安权力最大的时间段,也正是岳父病情最重的时候。
那时候的正英帝清楚自己时日无多,为了尽可能地为变法腾出空间,干脆破釜沉舟,加大了对陆成安的支持力度。
这才是陆成安的变法会进展如此顺利的原因。
那时病重的岳父心态和现在岳父的心态是不同的。
前者是知道自己这几个女儿是坑,又相信陆成安的能力,最大程度给陆成安开了权力的通道。
后者的话...我自信,我年轻,一定能生出儿子来,就是浪,有事儿,先拖着,以后再解决,稳住局势,慢慢来。
局面不同,面对的可能性也不同。
所以说,顺风的时候浪如恶鬼,逆风的时候超神发挥,这种是最不可取的,若是陆成安真有异心,可能岳父逆风的超神发挥还能被陆成安弄成超鬼发挥,亲手葬送自己的王朝。
而陆成安可以肯定,现在的岳父是不可能接受晋王开海政策的提议,因为开海禁的话,就会出现新的问题要面对。
问题简单一些,只是杀几个海寇,总比开海以后不断出现的问题要好解决的多。
毕竟时代的目光不一样,陆成安是知道开海是有好处的。
但以正英帝的视角来看,他怎么知道开海是一件好事呢?
开海要面对的主要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未知。
你不知道,海的外面是什么。
尤其要担心一种情况。
那就是开海过后,作为统治者,不得不去担心沿海地区的百姓勾结海外势力,来向大晟王朝发起统治的挑战。
这让陆成安想起了自己和晋王的好大儿苏为英。
陆成安肯定料定,他留下来的遗著,很大概率是讲解了世界地图之类的内容,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农作物和物品。
这些都是这个时代中,整个王朝都不可能具备的知识面,而自己的好大儿苏为英,相信了他这个英年早逝的老爹。
这才上演了如此宏伟绚丽的一幕。
而这开海的好处,远远比海禁的好处要大。
大航海时代,开先手出海的国家,哪个不是吃的满嘴是油?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些国家吃的满嘴油,还是心够毒,掠夺财富的手段足够狠辣。
好大儿要是足够狠,把其他国家的人当成耗材或者奴隶,指不定晟不落帝国就出来了。
所以,局限于时代的眼光,正英帝不可能就这样解除海禁,同意开海,这就使得陆成安也没对这一次议事就能解决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寇案情抱有一定的期望。
有句老话说得好,中国人碰到问题,最喜欢折中,因为折中是各退一步,你好我也好。
治标不治本,是这些封建王朝自带的常态了。
但是,眼下大晟王朝的局势,除了他陆成安之外,没有一个人是能做出符合这个时代又可行度高的救世之法。
毕竟,陆成安所具备的时代眼光,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他这是有上上下下几千年历史的底蕴,有些比较大的事件,陆成安都是有所了解的。
像沿海地区的倭奴海寇,就是一个大型的军事事件,到了后面更是成了一桩政治事件。
建议提出来了,采纳不采纳,就不是陆成安要思考的问题。
胜在倭奴海寇这些人的作乱,是动摇不了大晟朝的根基,只是沿海的百姓遭点罪,而海禁政策和开海的问题,更不会说什么不开海就一定亡国了的说法。
只不过开海,利在千秋。
海禁政策,仅仅是闭关锁国,自我封闭,一时半会儿,大晟朝也不会因为海禁的问题就亡国了,海外那些国家发展度必然是比现在的大晟朝要弟中弟的。
年代越早,人口的价值就越高。
大晟朝现在的人口,目前是领跑的,经济上、生产力上说是世界第一强国还是没问题的,只不过这个世界第一强国,现在它的内部不太稳定,还有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虎视眈眈。
万众一心的情况下,抵抗外族、边防骤然崩塌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主要是,如何获取岳父完全的信任。
这事儿,对于陆成安而言,是现在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正英帝不是不赏识陆成安,而是陆成安有些想法,太过于天马行空,你让现在陆成安对正英帝说,有一种农作物,亩产多少多少,可以喂饱百姓肚子,饥荒之时可以应急。
那你得拿的出东西来啊!
你拿不出来,不就是忽悠吗?
开海这事儿,同样是一个比较天方夜谭的事情,谁也不能打包票说只要开海了,倭奴海寇就消失了。
你能为这件事情做保吗?
哪怕你知道结果,但是别人又不清楚,在考虑种种因素的情况下,保守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当然,陆成安现在的问题是,他撞上的事情,他知道解决的办法,但偏偏解决的办法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看起来非常的不可思议。
面对未知的可怕,又有哪个人说赌就赌下去了?
正英帝看着手上的图纸,将这种兵器做出来的魄力,他还是有的,这也不费几个银子。
“你们退下,此事,朕还要跟丞相长谈一番。”正英帝挥手,算是下了一道逐客令。
听到这话的长孙明再次躬身,显得自己极为谦卑。
陆成安告退。
其余的亲王正打算告退的时候,正英帝冷哼一声,“你们几个给朕留下。”
晋王心里顿时是摆出了一幅痛苦面具般的模样。
这到了晚上,就是每次模拟的最佳时间。
而每个夜晚,晋王都绝不缺席每场模拟的开局。
哎!父皇,您这是在干什么啊?
您这是在耽误您女儿每次都在变强的模拟推演啊!
为了大晟王朝,您还是跟往常一样,随随便便对付几句话就好了,没必要现在上纲上线的指指点点。
好急,晋王现在就想进入【女帝养成计划】,看看自己刚刚解锁的动态皮肤特效。
第184章 对收徒有心理阴影的陆成安!大明撩汉1566![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