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唐:开局反了武则天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4章:科举(2)[2/2页]

    高宗皇帝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大唐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大唐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李?对明经科进行了改革,不再是将经书任意揭下一页,不再让考生填充,墨义也不再是对经文字句作简单的笔试,而是要求考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并且,李?还在选出来的经文字句,提出一些问题,让考生根据经文来作答等等。

    毕竟,这是为大唐选择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人才,如果只会死读书,还怎么能协助皇帝治理天下?

    包拯坐在属于他的号舍,又俗称考棚。

    每个号舍有1.5平米的空间,两边都是砖墙,防止考生相互偷窥,号舍内的两边的砖墙上离地47厘米高和78厘米高的地方。

    分别留了一道砖托,用于搁号板用,号板由两块木板组成,如果将这两块号板都放在下面那一道砖托里面,合起来能够铺满号舍,就变成了一张床。

    如果考生需要答题写字,就将靠外面的号板挪到上面的砖托上,里面的号板不动,这样就组成了一套桌椅。

    考生在这里考试一共分为三场,每场考三天,考生要在这里待上九天六夜的时间。

    考生纷纷找到自己的号舍入座,这时两个八品官员,带着几个侍从,巡视过来。

    他们分别来自礼部和吏部,他们是来向大家宣读考场纪律的。

    今年不同往日,考场的规矩做了一定的变动,不再是之前的考场规则。

    为了让考生有更好的考试环境,李?让吏部和礼部组成巡视组,时刻巡视考场情况,同时,考生要是有什么突发情况,也可以向巡视的官员上诉。

    比如身体不舒服,需要医治,或者卷面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上反应。

    :。手机版网址:

第104章:科举(2)[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