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烟云过眼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1章 伪好物的真价值[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算逃过一劫。

    起初,严嵩父子并不知此画为赝画,将之视为至宝。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装裱匠汤臣,借此事向王忬索贿。但王忬不允。

    汤臣因此怀恨在心,遂向严嵩父子告发作伪一事。严嵩父子痛恨王忬,后来寻机诬陷王忬,将他问斩。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为了应对严嵩父子的巧取豪夺,王忬找人摹造《清明上河图》,实出于无奈。对此不宜苛责。

    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彪摹造的长卷,竟然能以假乱真,瞒过严嵩父子的眼,不也证明其画的画工,不在张择端之下?

    第二则故事,是说这些“伪好物”,通过种种渠道,成为清宫典藏的一件事。

    史书有载,康熙皇帝在六十岁生辰之时,曾收到大量臣子进献的名家书画,李思训、李昭道、赵伯驹等人的作品,赫然在列。

    这些作品中,充斥着大量伪作——尤其是“苏州片”,算不得真古董,但康、雍、乾三朝皇帝,却对之极为重视。

    比如,康熙命人对着《汉宫春晓图》的“苏州片”作品,进行仿制;

    雍正着人按“苏州片”的图式,又制了一件“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图》。

    乾隆对“苏州片”中出现的母题、风格赞誉有加,下令宫廷画家进行临仿,从中觅寻“仿古”的灵感。

    可以说,“苏州片”成了清代“院体画”中的一个风格来源。

    那么,“苏州片”的图式、风格是怎样的呢?

    以“明四家”中的仇英为例。

    原来,明人项元汴,富于收藏,成为一时鉴藏名家。他曾提供书画,让职业画家仇英学习临摹。

    在这个过程中,仇英一边临摹古画,一边揣摩个人风格,创作出《汉宫春晓图》《长信宫词》等名作。

    由于“明四家”名头太响,引领风雅品位,他们的题材、画风,便成为职业画家的模仿对象。一部分文人画家,也极力效仿“明四家”,并冠以其名,出售自己的作品。

    昆山曾有一周姓富商,请仇英创作《上林图》献给母亲做寿,无形中开创了一个新的题材。

    后来,《上林图》被大量“复刻”,传播甚广。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新题材的接受度极为广泛。

    审视过往,“苏州片”因数量优势与强大的流通量(就连项元汴本人,也购藏了很多苏州片),承载了题材、画风的具象信息,并进入清廷皇帝的视野,对清宫“院体”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揆诸当下,“苏州片”已被载入古代绘画史,其中不乏佳作名品。对于这部分“伪好物”,其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审美旨趣,不应被忽视。

    “时移世易,理自然也”,今我来思,伪好物,亦有真价值。

第131章 伪好物的真价值[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