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方剂杂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章 凉膈散[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里埋下黄芪精兵,建中焦粮仓;太溪穴驻守熟地卫队,固先天之本。"羊皮卷上墨迹未干,东方既白。

    秋分时节,凉膈城外已筑起新的防御工事。沙参、玉竹两位素衣使者手持云锦药囊,沿着太阴肺经播撒甘凉雨露。患者肌肤上因热病灼伤的细小皱褶,在石斛晨露的浸润下渐复柔润,如同干涸河床重获春水滋养。

    "阴液虽复,中州气机仍须斡旋。"茯苓尚书驾着白术车驾驶入城门,车中满载淮山精米。他与怀山药官在脾俞穴处筑起金黄谷仓,将碾磨细腻的五行散(莲子、芡实、薏苡、扁豆、山药)徐徐注入中焦。患者腹中久违的肠鸣声如细雨叩窗,昭示脾胃升降之机重启。

    竹叶医官在督脉要冲悬起十二时辰养生钟,每逢辰时(胃经当令),便有《饮膳正要》中的二冬膏(天冬、麦冬)沿任脉滑入丹田;至酉时(肾经流注),六味地黄丸化作墨色溪流,悄然温煦命门之火。患者指甲半月痕从原先的三个增至五个,甲床泛出健康的淡粉色。

    芒硝参军卸甲归田前,特将《外台秘要》中的导引术刻于城墙:晨起嘘字诀疏肝利胆,午时呵字诀清心泻火,傍晚吹字诀固肾纳气。连翘将军观患者演练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时,见其手足三阴三阳经气如虹桥贯通,颔首而笑。

    霜降当日,凉膈众臣齐聚城门。患者舌苔呈"淡红舌、薄白苔"的平人之象,寸口脉从容和缓,一息四至。黄芩太医展开《诸病源候论》绢帛:"大病瘥后,尤当谨避虚邪贼风。"言罢,甘草使者奉上防风黄芪饮,诸药化作流光没入足太阳膀胱经,在风门、肺俞处结成无形屏障。

    暮色中,凉膈城渐渐隐入薄雾。连翘将军的白玉冠化为连翘花籽,随风散入患者少阳经;栀子医官的青玉笏板变作山栀果,沉入三焦水道守望。唯有城楼匾额上的篆体"调和"二字长明不灭,映照着人体山河里有序运行的清阳与浊阴。

    次年惊蛰,患者踏青郊外。春风拂过曾经灼痛的咽喉,只余梨花香甜。怀中山囊里,桑菊饮与保和丸静静相守——这是凉膈城留给他的最后信物,亦是天地阴阳自和的永恒见证。

    ————————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

    朴(芒)硝

    甘草爁,各二十两

    山栀子仁

    薄荷叶去梗

    黄芩各十两

    连翘二斤半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口服(现代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12g,加竹叶3g,蜜少许,水煎服;亦作汤剂,加竹叶3g,水煎服)。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治机理】证由脏腑积热,聚于胸膈所致,故以上、中二焦见证为主。热伤津液,则口渴、咽燥、唇焦;火性上炎,而见面红目赤、口舌生疮、咽痛吐衄;火热内扰心神,则见睡卧不宁,甚则谵语狂妄;燥热内结,故有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里热炽盛之象。上焦无形火热炽盛,中焦燥热内结,此时唯清泻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故治宜清热泻火通便为法。

    【方解】方中连翘苦微寒,归心肺小肠经,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之热,故重用为君药。大黄、芒硝泻火通便,荡涤中焦燥热内结,以助君药清解上焦之邪热,共为臣药。配黄芩以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以引火下行;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二药轻清疏散,助连翘、黄芩清泄上焦的郁热,均为佐药。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本方为治疗上、中二焦火热炽盛证之常用方,亦为“以泻代清”法之代表方。

    【配伍特点】清上之中寓泻下之法,合为以泻代清之剂。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第42章 凉膈散[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