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方剂杂论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 十枣汤[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建安三年春末,南阳郡衙东侧的杏林里飘着细碎的枣花。甘遂倚在朱漆廊柱上,看着不远处正在捣药的青衣女子,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悬着的虎头药囊。那囊中藏着他本体根茎研磨的淡黄色粉末,在暮色里泛着幽幽冷光。

    "又在偷看芫花?"身后突然响起的声音惊得他险些打翻药囊。大戟抱着胳膊站在石阶上,玄色衣袍下隐约可见暗红的里衬,像极了他们入药时渗出的血色汁液。

    甘遂冷哼一声别过脸去,却见芫花正用素帕擦拭着石臼边缘。她总爱把乌发绾成双环髻,发间别着几朵淡紫色的芫花,垂落的流苏随着捣药的动作轻轻摇晃。这让他想起《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芫花味辛温,主咳逆上气",倒与她温婉中带着几分倔强的性子相合。

    "张先生明日便要试新方。"大戟的声音低沉如金石相击,"听说这次要让我们三个共入一剂。"

    廊下的风忽然凝滞了。甘遂感觉胸腹间腾起熟悉的灼痛,那是每逢月圆之夜药性相冲的征兆。他记得三百年前在巴山修炼时,曾见大戟的根须刺穿整片岩层,所到之处草木尽枯。而芫花绽放时散发的辛香,总能让方圆十里的毒虫退避三舍。

    "十枣汤。"张仲景的声音从药庐传来,惊起几只白颈鸦。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医者捧着竹简踱步而出,鸦青色深衣上还沾着未干的墨迹:"甘遂、大戟、芫花等分,研末,以大枣十枚煎汤送服。治悬饮胁痛,非此峻剂不能逐水。"

    芫花手中的药杵"当啷"坠地。甘遂看见她纤细的腕间浮现淡青脉络——那是他们这类草木精魅心神激荡时的征兆。大戟突然按住腰间佩剑,剑鞘上暗纹流转如毒蛇吐信。

    "先生可知我们三人的毒性?"芫花抬眸时,眼尾染着淡淡的紫晕,"《雷公炮炙论》有云:甘遂若与甘草同用,其毒倍增。大戟反甘草,芫花畏..."

    "正因诸位皆峻烈之品,方要以甘缓之。"张仲景抚须而笑,指间还夹着半片用来书写的柘木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得好:'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十枚大枣既能护胃气,又可调和诸药。"

    甘遂望着西斜的日头在枣树叶间投下碎金般的光斑,忽然明白这场相遇早被写入宿命。就像《伤寒论》中那些严丝合缝的配伍法则,他们三人的因缘,终究要在这位医圣的方剂中纠缠千年。

    宣和五年

    汴河堤

    暴雨把朱雀门外的石板路泡成了泥潭,甘遂踩着浸透的皂靴踏进保和堂时,正听见芫花在屏风后与人争辩。她的声音像浸了陈醋的银针,带着三分辛凉:"《伤寒论》明言'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这老妇双足肿如熟瓜,当取茯苓、泽泻..."

    "等你的药煎好,人都要胀成水囊了!"甘遂掀开青布帘闯进来,腰间黄玉药瓶叮当作响。他瞥见榻上老妪肚大如鼓,皮肤下似有活物游走——正是《三因方》记载的水蛊重症。

    药柜前捣药的伙计突然剧烈咳嗽,指缝间渗出的水渍在砖地上积成小洼。芫花霍然起身,发间紫花无风自动:"你又要用那虎狼之药?《本草衍义》早有警示,甘遂专于行水攻决为用,可曾想过虚人服之..."

    "汴河决堤三日,城中已有百人腹胀而亡。"甘遂从袖中抖出黄绸裹着的药末,那是他在虹桥下收集的浑浊水气所化,"水毒已入血分,非峻下不能救急!"

    窗外的雨忽然变成赤色。大戟玄铁般的衣角扫过门槛,手中丈二长的玄铁尺还滴着混了朱砂的河水。他方才在河堤用《河防通议》中的镇水法诀,却见水下有黑气缠绕堤基。

    "吵够了?"大戟的尺子重重顿地,震得药柜上的铜秤嗡鸣,"东水门外的灾民棚里,有个壮汉正在啃自己的胳膊——他以为这样能把体内的水放出来。"

    芫花指间的银针突然泄出一缕清水。这是她独有的诊脉术,针尖触及病气便会凝水为兆。甘遂注意到那水色暗红,分明是《诸病源候论》中说的"水毒结聚于胁下"。

    三人不约而同想起建安三年的南阳杏林。那时张仲景将他们的本体研成细末,用枣汤调和后给悬饮症患者服用。甘遂还记得芫花颤抖着把花瓣浸入药汁时,大戟突然握住她的手腕说:"若觉不适,我的药性可先替你承三分。"

    雨幕中传来官差的铜锣声:"开仓放药!太医局奉旨施十枣汤!"

    甘遂蹲在蒸腾的药釜前,看着大戟将十枚大枣投入陶瓮。这些枣子需用陈年雪水浸泡三日,方能化解他们三人的燥烈之性。忽然听见后院传来重物坠地声——竟是芫花在给那啃臂的壮汉施针时,被他体内迸出的黑水喷了满身。

    "让开!"甘遂扯下腕间黄绸掷向空中,绸缎化作金光罩住病人。这是他修炼千年的本命法宝,能收摄天地间一切水气。壮汉肚皮上凸起的青筋突然暴跳如雷,竟在皮肤下游成"水"字古篆。

   &nbs

第28章 十枣汤[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