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章 永乐公司[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棣不解的看向夏原吉。

    自己的这个‘钱袋子来钱了不但不高兴,反而替商人说话?

    陈羽点了点头,说道:

    “老夏说的不错,自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农业为“本”,工商为“末”之说,后来更是将人们的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认为“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由此‘重农抑商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

    “在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影响下,社会舆论对商人及商业活动,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人们普遍认为商人逐利,商业活动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因此对商税征收虽然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库收入,但是也会使得天下人心中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舆论要是处理不好,会直接导致暴乱,引发国家动荡。”

    重农抑商不是历朝历代都进行的,元朝就是一个特例。

    元末纵容商人发展,令很多商人膨胀,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百姓之间贫富差距极大。

    财富掌握在小部分人手中,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最终爆发了大批农民起义运动,正如史书中提到:

    “富民多豪强,故元时此辈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

    从这句话能看出来,富裕人家喜欢欺凌贫困百姓,很多人因此受到伤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因为贫苦百姓出身,在没有起义前甚至缺衣少食,只能靠乞讨为生。

    正是在底层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他登基之后,才会对地主剥削贫苦农民更有体会。

    他的统治下,明朝的商人一度被称为‘贱商。

    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是没有社会地位可言。

    但是国家是要收税来维持运转。

    所以明朝的税收基本上是向下层人民征收。

    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象。

    穷人纳税,比富人多得多。

    据统计,

    明朝的商业税仅为宋代的六分之一,仅占国家税收的5%左右,而宋代的商业税达到了70%。

    百姓这十几年来一直被灌输着一个思想:商人不配纳税。

    百姓纳税多,是一种地位体现。

    这也是历朝历代不同的‘洗脑方式。

    如果当朝皇帝一下子将这种比例扭转,那么农民是无论无何也接受不了。

    哪怕没有直接引发社会动乱,朝廷的信誉也会降到低点。

    朱棣皱眉,他从陈羽的话中听出了难处。

    他也想起自己之前为什么没有想到征收商税的办法。

    是因为从小以来,思想上的固化。

    让他天然地将商人,从税收的行列当中排除在外。

    所以这一次听见陈羽这样的说法,他才有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

    全国大部分的税收都压在了农民身上。

    农民也因为地位得到了提高,虽然过得苦些,但没有怨言。

    可要是一下子调整过来,那么相当于是背刺了天下所有的农民。

    这样所带来的后果,朱棣简直不敢想象。

    “掌柜的,你说有没有改进的办法?”

    在朱棣看来,只要是陈羽提出的问题,那么他大概率心中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

    商税的事情,朱棣真的想收。

    毕竟士绅阶级之所以不好动,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而且手中有权。

    可那些商贾呢?!

    手中只有钱。

    钱再多,怎么反抗皇权……

第39章 永乐公司[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