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边塞四诗人[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季凌(一作季凌,又说一作季陵),生于洛阳,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是唐代着名诗人。其相关信息如下:
1.
生平经历:
出身仕宦之家:王之涣的家族是晋阳“太原王氏”,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官至后魏绛州刺史,后移家绛州,祖父王德表又随官迁至洛阳。到其祖父和父亲时,官职不过县令,属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涣是父亲的第四子,排行第七,自幼聪明,少年时就精通文章、穷经义。
仕途坎坷:玄宗开元年间,年近三十的王之涣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在此期间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开元十四年(726年),他遭人诽谤而辞去官职,携妻子归乡赋闲15年,游历四方。天宝元年(742年),再次入仕,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留下“智审黄狗”的轶事传说,最终在任上染病不起,病逝于官舍,终年55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2.
诗歌风格与成就:
风格特点:王之涣擅长边塞题材,诗作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意境壮阔雄浑,音韵流畅铿锵,情思高远深邃,富有启示性,反映出盛唐诗人开朗的胸襟。
诗歌成就:他精于绝句,被称“盛唐无出其右”。仅凭借传世的六首诗,便赢得了享誉千年的诗坛地位。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被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凉州词》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3.
代表诗作: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意境恢弘,富有哲理,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色和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意境深远。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展现了当时的边疆局势和民族关系。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王之涣智审黄狗”是一个流传下来的轶事传说。故事大概如下:
天宝元年,王之涣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当时文安县内有一个案件,民妇刘月娥的丈夫常年在外经商,家里公婆已去世,她便与小姑子在家相依为命。为了安全,刘月娥在家里养了一条黄狗。一天,刘月娥去邻居家帮忙,小姑子留在家里做活计。刘月娥忽然听到屋里传来小姑子的呼喊声,急忙跑回家,只见一个赤裸着上身的男人从屋里跑了出来,她没能拦住,男子很快逃得没影。她跑进屋内,发现小姑子倒在血泊之中,胸口插着一把剪刀,最终小姑子因伤势过重身亡。
王之涣询问刘月娥是否看到凶手样貌,刘月娥表示天太黑没看清,只知道是个男人。不过王之涣问到一个重要信息,事发时她养的狗一直没有叫。王之涣思考后推断是熟人作案,而且此人住所离刘月娥家不远,有经常上门的条件。于是他命人按照特定范围搜查,把符合条件的男子都带到堂上,让他们脱掉上衣。这时,王之涣发现一个男人胸前有明显的抓痕,神色慌张,而当把狗牵到他面前时,狗对他显得非常温顺。见此情景,王之涣突然变声呵斥他,男子只能乖乖招认。
原来,这个男子是当地一个光棍,刘月娥家的黄狗便是他早年喂养大的。他看到刘月娥的小姑子长得漂亮,便动了邪念,熟悉刘月娥家的作息后,找机会潜伏进去欲行不轨,遭小姑子拼死反抗后将其杀害。王之涣靠着自己的才智,成功破获了这桩奇案。不过,几个月后王之涣就因病去世。
这则故事展现了王之涣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断案能力。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虚构和演绎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王之涣的敬重和赞赏。
王昌龄(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人,唐代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风格独特,在唐代诗坛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贫苦,游历边塞:王昌龄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他这一代,家世式微已久,家境较为贫寒,早年依靠农耕维持生活。他曾游历河北、河东、河西、陇右等边塞地区,写下大量边塞诗,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这段边塞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
进士及第,仕途坎坷: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任汜水尉、江宁丞等职。但他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李林甫等当朝权贵,曾被贬岭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又因“不护细行”获罪,从江宁丞任被谪龙标尉。
第141章 边塞四诗人[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