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唐宋八大家下(三苏)[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响:
文学影响:苏辙的文学作品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写作手法和风格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其诗歌也被后世诗人所借鉴。
思想影响: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对研究北宋时期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名:苏轼出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佑二年(1057年),他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文章名动京师。此后,他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在地方上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思想和文风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东山再起与再次被贬:宋神宗驾崩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一度官至礼部尚书等职。但由于新旧党争,他又多次遭到贬谪,先后被流放到惠州、儋州等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于常州。
2.
文学成就:
散文:苏轼的散文成就极高,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叙记文及文赋等,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如《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其散文风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覃思妙理,自然天成。
诗歌: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社会政治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等。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例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
词: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词题材丰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3.
艺术成就:
书法:苏轼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传世墨迹有《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绘画:苏轼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对“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他擅画墨竹,传世画作有《枯木竹石图》等。
4.
思想与人格: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超脱旷达的一面。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使他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楷模。
《赤壁赋》分为前后两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后所作。
《赤壁赋(前)》
这篇赋描绘了作者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的情景。文中描绘了清风、水波、明月等美好景色。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
同时,文中还体现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他们谈论宇宙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客人表达出了一种悲观情绪,而苏轼则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等观点来宽慰客人,体现出苏轼豁达超脱的心境。
《赤壁赋(后)》
以叙事写景开头,“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描绘了苏轼与两位客人在秋夜赤壁游玩的情景。
文中苏轼登山临水,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有对自然景观变化的感叹。
并且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赤壁的经历,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其乐观的处世态度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赤壁赋》两篇都展现了苏轼在被贬谪时期的心境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两篇赋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大致意思为: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第126章 唐宋八大家下(三苏)[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