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答题:从始皇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0章 九品中正制[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以下是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详细介绍:

    1.

    产生背景:

    察举制的弊端:东汉后期,察举制出现诸多问题,政治腐败、贪贿盛行使得这一制度名存实亡,“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混乱局面频繁出现,选拔用人标准形同虚设,选拔官员作弊腐败盛行,加剧了党争形势,造成了东汉末期的政治黑暗和军阀割据局面,察举制亟待改革。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东汉末年察举完全为地方士族所控制,为了避免地方操纵选举,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建立新的选官制度势在必行。

    统治者与士族妥协的结果:东汉末年地方上逐渐由世家大族所控制,他们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所依靠的主要政治力量。曹丕在称帝前夕,采纳了士族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2.

    主要内容:

    设置中正:中央在地方上设置大小中正,州一级的为大中正,郡县级的为小中正。州中正由中央任命,郡中正最初由各郡长官推荐,西晋时改为州中正推荐。中正官通常由品级较高、有威望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

    确定资品: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三个方面评定士人的人才等级,写出评语,并将其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按品授官:与资品相应,官品也被划分为九等。士人获得相应的等级后,便有了做官的资格,由政府根据其资品授予官职,一般资品与起家官的官品之间相差三至四品。此外,还有“三年一清定”,对人才品级在例行评定基础上进行复评调整,以提高“乡品”等级精确性。

    3.

    发展演变:

    曹魏初期: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还能坚持选贤任能的标准,并以“家世、德才”两项综合定品。

    西晋时期:家世门第成为中正定品的主要依据。中正所评定的九品等级高低,与被评者所担任官职的清浊、初

第80章 九品中正制[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