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现代留过学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九章 决战(1)[1/2页]

    ,最快更新我在现代留过学 !

    广源城,夕阳如血。

    城头上的战斗,已经结束。

    数百具尸体,横七竖八的倒在城头上,大多数人的尸体,是残破的,他们是被投石机投掷的石子所砸到的倒霉蛋。

    杨氏的残破旗帜,被人一把拽下,丢下城头。

    城下的兵马,顿时欢呼起来。

    望楼上的士卒,尖叫着踩上梯子,爬了过去。

    广源城,大势已去!

    守城的士卒,四散而逃。

    “败了!败了!”

    他们尖叫着,连滚带爬的逃下城头。

    更多的人,跪地请降。

    侬克详挥舞着长刀,看着那些跪在他面前的杨家士卒。

    他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父亲,儿子回来了!”他在心中低声说着。

    作为侬智高唯一存活的儿子。

    侬克详无时无刻,不想回到广源。

    现在他终于杀回来了。

    用着自己的刀子,杀回来了!

    城外,侬智会、侬盛德看着城头上的抵抗,渐渐消散,他们也都对视一眼,眼眶发红。

    回来了!

    他们终于回来了!

    现在,是复仇时间!

    要将杨家赶尽杀绝!

    当然,在那之前,还有一个事情要做——马上派人将这个喜讯,告知在北件的章经略。

    ……

    今夜,夜色深沉,月色黯淡,只有星光洒在大地,一切都是朦朦胧胧。

    在天亮之前,交趾大营内,开始出现了喧哗声。

    然后,一个又一个篝火堆被点燃。

    一口口铁锅,一个个陶罐都被架到了火上。

    白天宰杀的牛、驴、骡等牲畜的肉,被丢到锅中。

    士兵们狼吞虎咽,大快朵颐。

    就连青壮民夫们,也能分到一碗热腾腾的肉汤。

    比较健壮的,更能吃到一根骨头或者一些下水。

    所有人都忙着吃喝。

    李常杰睁着满是血丝的双眼,站在山上,看向夜色中的远方,那些宋军的营垒。

    他知道的,自己这边一动。

    宋军那边必然知晓。

    但是,宋军从发现到知晓,是需要时间的。

    然后,命令下达到各营,还是需要时间。

    他和他的兵马,被宋军挤压在方圆六七里的狭小之地。

    宋军为了围困他,采用了四面合围,控制关隘的办法。

    所以,宋军统帅的命令,要在急切之间,传到四面营地。

    即使快马传递,也需要半个时辰,甚至更多。。

    宋军在急切间,组织部队,穿戴甲胄,列好阵型,还是需要时间。

    这些时间,就是他的机会。

    而现在,又是天亮之前,人最困顿,也最疲惫、乏力的时候。

    以有备打无备。

    再怎么样,也可以打宋军一个措手不及。

    “阿弟,等到老夫率军突围,与北军鏖战之时,汝当抓住机会,立刻向南!”李常杰最后一次叮嘱着李常宪。

    李常宪流着眼泪,说道:“诺!末将谨遵太尉将令!”

    他很清楚,此生恐怕无法再见到自己的兄长了。

    “回到升龙府,告诉天子,守住富良江,北军自退!”李常杰沉声道。

    “恩!”

    “去吧!”李常杰抚摸着他手中拿着的长剑。

    这柄剑,追随了他三十余年。

    他曾持着此剑,在战场上俘虏过占城王。

    也曾带着它,杀入占城王都。

    更曾拿着它,攻入北朝的邕州。

    数十百万人,曾在他和他手的剑面前瑟瑟发抖。

    而现在,他将拿着此剑,走上最后一战的战场。

    马革裹尸!

    这是武臣的荣耀!

    ……

    章??褚挂恢泵凰?

    他隐隐约约,总觉得今夜肯定会发生什么事情?

    所以,他一宿都在中军帅帐之中,看着陛辞时,官家赐给他的册子。

    看着册子上,战后的善后条例。

    这些条例总结起来就是:宰割江北,笔画江山,互相制衡,大小相制!

    典型,却又不太一样的赵官家思维。

    似乎,吕嘉问也有着使命。

    一种经济上的使命。

    好像还和高遵惠有关。

    “甘蔗吗?”章??胱拧

    他还没见过甘蔗呢!

    但他知道,在东南的常州、明州、苏州等地,人们会种植甘蔗,然后用甘蔗制作成红糖。

    红糖运到汴京,成为了汴京夏日各种饮子以及冬日各色点心的必需品。

    此外,还有人用糖为调味,烧肉、炖肉。

    苏子瞻就是用糖烧东坡肉,如今,这一道菜已经天下知名,甚至多次出现在《汴京新报》的报道中。

    章??堑萌ツ晔??拢?昃┬卤ɑ棺?趴?毓??氯狻⒑焐杖獾榷嘀种砣馀氲鞣椒ā

    他南下后,还在恩相王安石那里吃过王安石亲手做的登州鱼烧肉。

    那一道菜,就是苏轼的最新发明。

    因此,苏子瞻在士林之中名声,渐渐的向着一个厨子靠拢。

    本来,这应该是恶名。

    天下士大夫,会避之唯恐不及。

    就像旧年,曾有御史提议,在宫中用罗江犬来守夜,然后就被人称作‘狗御史’,从此名声大坏!

    但偏偏,宫中有传说,官家在听说了此事后,据说非常开心,与左右言:朕闻赵韩王(赵普)曾曰:治大国如烹小鲜!今苏轼以道入厨,假以时日,必为名臣!

    官家都出来背书了。

    谁还敢在这个事情上挑刺?

    至于什么君子远庖厨这样的士人禁忌,很快就在舆论上,被人洗白了。

    而且是汴京新报和汴京义报一起出手洗白的。

    汴京义报帮苏轼好理解。

    毕竟,张方平和苏轼兄弟的关系,天下皆知。

    那汴京新报也出手,就实在是耐人寻味了。

    特别是汴京新报上的解释——知登州苏公好厨,人以为君子远庖厨,孟子之教!苏公或有失士人之风也。

    然,孟子所以远庖厨,乃‘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生不忍食其肉’。

    苏公可曾杀鱼?苏公可曾宰猪?

    既不曾宰杀,自然不违圣人之教。

    这篇报道,章??羌堑煤芮宄?摹

    所以,当时他还注意了一下苏轼在登州的所作所为。

    于是,知晓了苏轼烧肉、煮鱼都爱放糖的细节。

    如今,想着蔗糖,他就难免想起了这些往事。

    同时自然想起了,汴京城中渐渐风行的各种烧肉方法。

    糖和海鱼干以及各种烧肉仿佛,正在快速成为汴京城各色酒楼、吃食店里的新宠。

    一切都被他串联在一起。

    “官家打算将来在交趾主种甘蔗吗?”他想着。

    交趾之地,炎热多山。

    偏又降雨频繁,暴雨常有。

    所以产出少,素来被视为不毛之地。

    不止是交趾,其实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在内的整个岭南地区,自古都不怎么受重视。

    广南东路,也就最近二三十年,才因为广州市舶司开港以及韶州岑水场的缘故,慢慢被重视起来。

第四百三十九章 决战(1)[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