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二百章 佛道之争[2/2页]
在这些英烈当中,有很多人年龄都在二十岁左右,他们中不乏也有很多人家境富裕、衣食无忧,也有很多人还未谈婚论嫁,因为信仰的力量他们投身血与火的道家的事业中,毅然决然的选择走上坎坷的修道道路。这个信仰就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为了劳苦大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像有些宗教一样,只是为了自己,只是为了自己过得好,只是为了自己能得道,实现他们心中的崇高理想大唐社会。
为了信仰,他们忠贞不渝,就是烧成灰,也不改变。牺牲时年仅32岁的道士任一凡,因为长期从事地下斗争不能回家,母亲听信传言,认为他在道观贪图荣华富贵,忘却了家中的妻儿老小,写信责备这个“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的儿子。接到来信后,任一凡怀着深深的内疚,给母亲回了一封数千字的长信,信中写道:“我因为见着百姓这样的痛苦,我心里非常的难过,我想使他们个个都有饭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做,所以我现在就是在向着这个方向做起去。这样的事情是一件最大而又最复杂的事情,我要这样干,非得把全身的力量贯注着,把生命贡献给大唐社会...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百姓,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
这,就是任一凡的道家精神,他不是为了自己而念经,也不是只念自己的经,不管别人死活的人。他用信仰之光照亮未来,它蕴含光照千秋的“道家理想信念高于天”的力量。在道观里,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的灵魂会受到洗礼,你的思想会得到升华,你的精神会感到震撼。而就像是岳小云面前的这个道士,没有几个人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虽然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可,也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可是他却一直默默地守在这里,为了自己的信仰守望在这里,这就是老道士的信仰。道士未曾走远,信仰必将永恒!
“光荣死守在道观的道士,现在只剩下灵牌上的一个个名字,血染着他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道家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次抗击敌人的入侵,穷山小观,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为了社会幸福,为了百姓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虽然现在只剩下了几个道士,可是在这无名山上,道士们曾经纵横的驰骋,抗击汹涌的袭来的敌人,大声的呼喊着杀敌的口号,要英勇冲锋,歼灭敌人,要大声呐喊,唤起百姓,发扬道士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一个个的奇迹,为了小小的道观,他们一守就是百年,而这些对于大唐这些没有信仰的年轻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
茅山脚下的望母山巅青松苍翠、花草飘香,道士们守护道观胜利纪念碑高耸云霄。大唐初期,道士们坚决执行守护茅山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铁军精神”,面对强敌敢于“亮剑”,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抗击和牵制了想要占领茅山,想要在这里修寺庙的10万多蝗虫,英勇作战5万多次,毙伤俘伪蝗虫上亿人,建立并巩固了以茅山地区为中心的道家根据地。
历史不会忘记,韦岗伏击战、夜袭浒墅驿站等战斗的胜利,充分体现了道士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道家英雄主义气慨。历史不会忘记,茅山道士第三小分队队长黄大军在道观有难当头舍家为观,放弃了城里的生活来到茅山,在一次召开会议时被敌人包围受伤落入敌手,他拒绝敌人的诱降绝食8天后壮烈殉观,时年28岁。黄大军牺牲前对年幼的小儿子说:“现在你爸爸就要为国牺牲了,你要继承父辈遗志,长大后献身道家,做一个有志气有骨气的大唐人。
”为建立最伟大的朝代大唐,帮助百姓得到更幸福的生活,大唐初期一万多名优秀儿女加入了道家,其中7000多人为国家捐躯。这个时候是没有蝗虫什么事的,他们这个时候在念经,而没有念经的道士却是加入到了建国大业之中。有趣的是大唐建国后,蝗虫却是出来抢地盘,这大唐的生活也太乱了,蝗虫们趁道家元气大伤之时出来抢地盘。道家瞬间崩溃,大地朝百分之八十的名山大川都被蝗虫抢了去,道家瞬间就傻了眼,可是却也无力翻盘了。
茅山第六小分队三十六人为了掩护九龙观道士转移,在朱老庄阻击千余西域蝗虫,棒子都打断了,他们与道士展开赤膊战,棒子打断了,就用石头砸,石头砸碎了,就用拳头、牙齿咬,战至一天一夜,终因寡不敌众,茅山第六小分队还有上百个转移的小道士全部壮烈牺牲。袁天刚对茅山第六小分队作出很高评价:“茅山第六小分队三十六人全部殉观的朱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道家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三千二百章 佛道之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