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帝指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千八百一十六章 刷马桶[2/2页]

    很多时候,我们被太多身边的人左右,我们丧失了很多自己的独立自主判断能力,在别人看来刷马桶这活估计没有人愿意去做。大家都希望自己做高大上的事,都盲目跟从那些体面的人,想要成为体面的人。可是体面的事,体面的人,那也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的,大部分的人生来就不是体面的人,也做不了体面的事。工作不分贵贱,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我们做好了,都能让平淡无奇的我们变得闪光。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金子形容人的才华,像金子那样有价值,人是主动的,所以这里用发光而不是反光。所以我们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就是说尤其是那种暂时没被发现的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会总被埋没,总有一天被发现。直到被发现,就好比一块埋在土里的真金,被发掘出来,阳光一照,反射出光芒,因为本身这句话是比喻人,考虑了人的主观能动,所以才这么说。

    是人才总会出人头地的,哪怕他做的是最低贱的活,可是如果她是有才华的,依旧没法将她给埋没了,不管什么灰尘都掩盖不了他(她)智慧的光芒;不是人才,虽然可能会出人头地,但那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显露出丑陋的本质。试想一下金子被深埋在地下,经过日积月累的等待后,终于有一天被人从深土中挖出来,来到朗朗天地,发出自己无限光芒。

    犹如一个人才,苦心修练,潜心做人,终于遇到识才之人,得以重用,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从这个角度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是对“人才”的鞭策与鼓励,让他们平心做人,耐心等待,沉着处事,不急不躁,做人要低调,这颇像“道家”的思想。姜太公,伊尹,诸葛亮不都有这样的经历吗?另一种情况是,被埋在地下的金了要想发光,除了等待被发现之外,还需要自己的挣脱与努力,而于静就是这样的人。

    金子想要得到别人的瞩目,还得需要主动想办法,钻出地面。犹如一个人才,若想出人头地,光被动地靠“伯乐”的发现是不够的,要学会努力奋斗,要学会“推销”自己,主动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本领。像于静这样的人,为了得到别人的常识,她只能这样做了,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发光”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不是也可以这样以为,越刷越幸运,刷久了就算你是茅坑里的石头,你也会发光的,这就是上帝指使的刷马桶的哲学。

    这句话,同样是对“人才”的激励与鼓舞。让他们做奋发有为的人,做有理想有抱负并能为理想抱负不懈奋斗的人。正所谓黄天不负有心人,付出必有回报,只要肯努力,成功就在眼前。这颇像“儒家”的思想。古代的许多有才学而又有做为的人,如王安石,韩愈,苏轼,于静等不都有类似的经历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并不是所有的金子都能通过努力达到发光的目的,有些金子就算努力了一辈子,也没法钻出地面来。

    如果金子钻不出来,他如何发光,很多的人一辈子都得不到常识,如同上帝指使这般神一样的人物,就算是再有能耐那又如何。这个世界这么在,只有少数的人才可能像金子般的闪光,可并不是说别的没发光的就不是金子了,它们依然是金子,只是还未被人发现,还没有得到别人赏识而已。可是,物质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是金子就是金子,不是金子就算是能发光也不能称作金子。

    这个世界本就不差金子,更不要说在地下耐心等待的金子了,不被发现的机率更要高许多,发光的机遇也就小得可怜。悲观者无不认为,一个人才通过努力,未必通遇到“伯乐”,未必被常识,被重用。至于那些不主动努力,耐心等待明主的人才,被埋没的机率就更大。所以自古至今,就出现了那么多“怀才不遇”的人,多少大诗人无不是怀才不遇的。

    就算是怀才不遇,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被世人认可,可是死后她们的才华并没有被埋没,却被后人所称颂,还是被载入史册了,这样的人难道就不优秀吗?这里除了个人不努力,或努力不够,或缺少伯乐的原因之外,时至今日人才不能被重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自认为是“人才”。可是我们真就能定义为人才吗?不说我们能不能产生所谓人才应有的社会价值,再说我们能不能满足帮派的个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要,再有就是我们能不能融入到这个社会,更好的发光发热,这才是真正人才的标准。

二千八百一十六章 刷马桶[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