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最后的村庄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嘿嘿,都是在娘家跟她妈学的!”魏石寨憨憨笑着说。

    桂英拿眼剜一下魏石寨。魏石寨意识到又失嘴儿了,赶紧改口说:“嘿嘿,是咱妈,咱妈。”

    “其实,其实也不咋样,算是会剪……”桂英说。

    “桂英还谦虚呀,你可是咱村数一数二的剪纸高手哩,这几年还带了不少的学徒,好些大闺女小媳妇都跟着她学呢。”赵村长说。

    “就是过年了瞎剪胡剪,图个热闹喜庆。”桂英依旧不显张扬。

    “你们这些生活在农村活跃在民间的剪纸艺人,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虽然很土气很朴实,但是就像山里的野花一样,你们的根是扎在农村这片厚土里的,是扎在最最普通最最平凡的生活里的,是最有生命力的,这正是我们要发现发掘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嗨,光顾了说话了,忘了给你们介绍了,这是咱县文化馆的李馆长,这回下来,是专门为了搜寻你们这些啥子传承人哩!你看看,李馆长才说过,我可又忘了,叫个啥子传承人?”赵村长的脸子憋得通红,瞅着李馆长,就是想不起来。

    “呵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简称非遗传承人。”李馆长说,“如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非常重视,拿出专项资金给予保护,咱们全县的普查工作已经结束,还专门为你们这些乡土人才建立了档案。你们瓦罐村太偏远,竟然漏掉了。这不是前两天听人说,你们瓦罐村还有个叫梁桂英的,剪纸手艺十分了得,就跟镇子里联系了一下,镇子里又跟村子联系了一下,最后才得到了证实,所以,我今天专门跑一趟,为的就是不能漏报一个人!”

    “呀呀嘿,你来的正是时候,我这一口子听她妈……不是不是,听她娘家我妈说,他们那里都给啥儿传承人发工资了,正想去镇里问问哩,碰巧你今儿就寻上门儿了!真巧,真巧!”

    桂英又狠狠瞪魏石寨一眼:“咱妈捎信儿可不是叫我给国家要工资哩哦,她的意思是……甭把我漏掉了!”桂英不好意思地朝李馆长笑笑:“我这剪纸的手艺,都是在娘家的时候,我妈教给我的,她也是啥儿传承人,就捎信儿过来问我,问咱们这里有没有这个政策。说实话,我之前还真没有听说过这个新名词儿,照你说,我也算是啥儿传承人?”

    “当然算当然算。你剪纸也有些年了吧?参加过啥儿比赛没有?”

    “我十几岁就学会剪纸了,到现如今也有三四十年了吧?比赛么,还真没参加过。你看我们瓦罐村,跟外头就不像是一个世界,啥儿都不知晓,啥儿都不了解,啥儿都不透气儿,也从来没人跟我说过啥儿比赛不比赛的,就是过年剪些花花草草猫猫狗狗,贴在窗纸上,图个喜庆热闹,哪知道啥儿传承人,啥儿比赛么。”

    李馆长详细询问了桂英的个人简历和剪纸情况,并一一记录在案,还让桂英现场表演,剪了几幅剪纸作品。李馆长说,回去后马上将桂英的情况和作品一起补录进全县非遗传承人档案里,并向上级申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李馆长到魏石寨屋里给桂英登记非遗传承人的消息不胫而走,呼啦一下,院子里一老嗡来了十几二十几个大闺女小媳妇,围在门口看热闹。临结束的当儿,围在门外的女人就叽叽喳喳问起李馆长,说我们瓦罐村有好些个都是桂英的徒弟,说桂英的徒弟能不能也登个记,能不能也弄个啥儿传承人当当?李馆长说,应该能,但是估计不能申报国家级的,第一步先申报国家级的,下一步再申报省级的。李馆长问你们都是梁老师的学生?院子里就咣咣当当落了一地“是哩,都是哩!”李馆长说,等下一步登记省级非遗传承人的时候,我再来详细了解。

    那年,桂英跟她娘家妈都成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来,县文化馆又来人登记省级非遗传承人,但是来的不是李馆长,而是俩年轻人。桂英问李馆长咋没来?回说李馆长已经退了。然,这俩年轻人来晚了,瓦罐村的大闺女小媳妇大多都嫁到外村或搬迁到镇里县里了。这俩年轻人是根据老馆长提供的信息怀了满满的热情来的,可离开瓦罐村时,却是揣着沉甸甸的失望走的。看着走出村口的两个文化馆年轻人,桂英感叹,世事难料呀,才不几年,瓦罐村就变得不再是往常的瓦罐村了哩!

    又过几年,桂英的娘家妈也离开了人世,这世上就又少了一个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了。她妈临走还对桂英说,可不能叫这门不知传了多年多代的老手艺失传,趁着你还年轻,就多带几个徒弟吧!桂英向她妈做了保证,她妈才圪挤了双眼安心走了。妈走后,桂英就利用住闺女家的机会,把俩闺女也正式收做徒弟,还把她压箱底的那点东西全都传给了闺女。

    日过平南,吃了晌午饭,桂英一人忙着将剪好的窗花一一贴到正屋偏屋的窗纸上,一边贴着,嘴里还哼哼唧唧唱着:

    二十八,贴花花,

    一贴贴到年尾巴;

    年尾巴,往上翘,

    一翘翘到房脊梢……

    午后,魏石寨跟魏长庚,又朝瓦罐村走去。这俩人,一个人端了一盆浆糊,浆糊里杵着一个板刷,一个人拿了厚厚一摞对联儿,对联儿在风里呼呼啦啦飘着。老黄寸步不离跟在后头,仿如这俩人是去给他老黄办喜事儿一模样,让他兴冲冲亢奋奋的。

    魏长庚只负责端浆糊,而魏石寨却要一个人承担向门框上刷浆糊贴对联两项任务。魏石寨在往门框上刷浆糊之前,一定先要用苕帚把门框上上下下清扫一边,然后刷上浆糊,然后再贴上对联。各家大门没了人开开关关,长年累月,就积了厚厚的灰土哩!

    “虽说一家一家院子没了人气儿,过年总不能连对联都不贴么!”魏石寨在年里最后一回进城时对大伯说。

    “是哩是哩,你进城回来的时候,就顺便买些对联儿,二十几家,一家一幅,加上咱屋大门二门东西厦子,都要买回来。”魏长庚说。

    魏石寨跟桂英回村时,就背回了一大摞对子还有鞭炮等一应年货。

    贴了满满一村的对联儿,回到屋里,已是日薄西山,这当儿,小儿子魏小波也已回到屋里。

第24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