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23章 产学结合,半导体大战[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163小说]https://m.163xsw.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程进展缓慢,很多人都有了想法。

    没办法,目前中芯国际刚搞定40纳米工艺,星逸科技已经量产了28纳米,三星和台积电更是开始了10纳米研发竞赛,这直接导致中芯国际的核心工程师心态都崩了。

    我们还在布局28纳米,你们已经布局10纳米了,这能忍?

    于是但凡有点实力的,有抱负的精锐,都开始想着跳槽。

    部分人想去三星台积电,还有部分人依旧想着为内地半导体崛起做贡献,选择跳槽星逸科技。

    之前对于这些员工,王逸其实还是有些抵触的,不想被扣上挖兄弟企业骨干的帽子。

    可现在实在是缺人,还得和三星台积电同步开启14纳米工艺、10纳米工艺双线竞赛,当真是人手不足。

    “董事长,现在形势变了,这些人想跳槽,那是百分百要离开中芯国际。即便我们不收下,他们也会去三星,去台积电,那样损失就更大了。不只是我们星逸半导体的损失,更是整个内地半导体企业的损失!”

    胡老言辞诚挚,王逸也明白这个道理,只好道:

    “那就按照正常的商业竞争来吧。有主动愿意跳槽过来的,咱们就收下。尽量别主动去挖中芯国际的人。至于三星和台积电的人,尽管挖就是,待遇不是问题,违约金不是问题,星逸科技出!”

    “好的,董事长。”胡老心情大好,这才对。

    即便是兄弟企业,正常竞争,正常跳槽,都是正常的。

    再说又不是星逸科技主动去挖,是中芯国际的员工主动跳槽过来,星逸科技正常面试,正常用人,没有任何问题。

    最主要的,时间紧迫,科技战迫在眉睫,半导体是第一战场,实在是等不到中芯国际慢慢崛起。

    前世中芯国际是在2017年梁老加入后,才实现了飞速爆发。

    在这之前,中芯国际的28纳米工艺很不成熟,良品率太低,性能太差。

    梁老加入后三个月,中芯国际的28纳米HKMG工艺才实现全面量产,等效台积电28纳米!

    可以说,一个28纳米工艺,把中芯国际卡到了2017年年底。

    至于14纳米,需要等到2019年。

    等效7纳米的N+2,需要2023年!

    这节奏太慢了,王逸可等不了。

    只能全面突进,激进点发展。

    按照王逸的规划,2015年第二季度实现14纳米量产。

    三星台积电2016年第四季度实现10纳米工艺量产,星逸半导体可以慢一点,但也要在2017年第二季度实现10纳米量产。

    这样落后半年内,还可以接受。

    至于7纳米工艺,台积电和三星2018年用DUV光刻机实现7纳米工艺,但是良品率很低。

    于是2019年又用EUV光刻机实现7纳米工艺量产,良品率突飞猛进。

    而星逸半导体就要曲折了,只能用DUV光刻机采用多重曝光技术实现。

    再往后,就要掉队了。

    到时候只能看国产EUV光刻机的突破,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突破。

    但在7纳米之前,不能落后太多。

    胡老迅速安排下去,星逸半导体全面开动,大肆招人。

    凡是跳槽加入的精锐,只要背调没问题,全部收下。

    不管是来自台积电、三星,还是中芯国际,全部收下,并且待遇比之前上浮30%50%!

    在台积电三星开展10纳米工艺研发竞赛时,星逸科技开始了砸钱挖人。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仅仅半个月,这一举措便引起三星和台积电的关注。

    “董事长,星逸半导体最近在大肆挖人,你看我们台积电要不要敲打一番?”

    “敲打大客户?你疯了吗?”老张皱了皱眉:“咱们的16纳米工艺,就靠着星逸科技的订单,为了这点小事敲打他们,得罪大客户,那不完了?”

    “对,这是个问题。只是他们挖我们的人……”

    老张摆了摆手:“咱们和三星都推到14/16纳米工艺了,星逸科技还在28纳米活泥巴,肯定是急眼了。只是这玩意急眼也没用,他们落后太多了,不用在意。不过Fi工艺的核心研发人员给我看好了,不能再被挖了。”

    “是!”

    三星那边也是同样的傲慢:

    “星逸半导体开始挖人?难不成他们也想做20纳米?想什么呢!”

    “董事长,会不会他们也急眼了,也像我们一样,跳过20纳米,直接上14纳米工艺?”

    “哈哈哈。”

    “笑死我了了!”

    三星半导体总裁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星逸半导体跳过20纳米工艺,直接上14纳米工艺?”

    “你当他们是我们三星啊?”

    “他们哪有那样的实力?”

    “能那么快做出28纳米,都算是他们烧高香了。至于20纳米?没有个两年,想都别想。”

    下属连连点头:“也是,星逸半导体能突破28纳米就是奇迹了,估计20纳米都难。”

    “嗯,当然,话虽然这么说,不过挖人的事也得限制一下,尤其是参与14纳米工艺的核心人才,都不能放!让星逸半导体继续在28纳米活泥巴吧!”

    “是!”下属连忙应道:“我会把Fi工艺的核心工程师,全部限制。”

    “嗯,Fi工艺是突破20纳米以下制程的关键,绝不能输出。”

    有了提防,三星和台积电都对Fi工艺的核心人才进行了限制,防止进一步被挖走。

    但可惜这半个月的时间,星逸科技已经用超高薪水,挖了部分Fi研发工程师。

    尤其是华裔工程师,在三星备受排挤,自然愿意回归。

    还有一些怀有抱负,想着帮助内地半导体崛起的精锐,也愿意加入。

    也有的只是觉得星逸科技发展前景好,待遇比三星和台积电还高得多。

    种种因素之下,很多工程师都选择了跳槽,加入了星逸半导体。

    至于限制?

    当一个人铁了心想要跳槽,任何限制都没有意义。

    那怕有竞业限制又如何,很多办法可以规避。

    三星台积电想要维权,只能起诉,但是起诉过程很复杂,很漫长,往往要好几年的时间。

    如果是梁老这样的大牛,他们还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起诉。

    但普通的工程师,就没那个必要了,不够费时费力的。

    而星逸科技下手的目标,就是这些年轻,有潜力的普通工程师。

    这些人约束少,研发能力强,还年轻有发展,哪怕现在只是普通工程师,有了胡老的指导和培养,很快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精锐。

    此外,星逸半导体还加大了应届生招聘工作,通过多方面吸纳半导体人才。

    好在Fi工艺的核心,就是胡老发明的,没有人能比他了解更多。

    因此星逸半导体在14纳米的研发速度,比三星和台积电都要快很多很多。

    毕竟胡老就是奠基人!

    三星的14纳米能如此迅速,很大原因也是梁老师承胡老,也在Fi工艺做出巨大贡献。

    Fi工艺方面,反而是台积电落了下风。

    不过台积电底蕴深厚,兵多将广,综合实力更强,威胁还是最大。

    半导体领域的战争,注定难打,王逸能做的也只是加大投入,砸钱研发,砸钱挖人。

    当然,产学结合也得全面开启!

    念此,王逸喊来简子妍:

    “子妍,接下来星逸科技投入数十亿定向资金,和部分高校在半导体领域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定向培养半导体领域的专业人才!”

    “学校名单如下……”

    王逸将国防七子等务实的学校,全部列上。

    这些都是中流砥柱。

    “好的,董事长。”简子妍悉数记下。

    王逸继续道:“此外,定向培养模式要灵活,限制要放开,没必要非得从本科一直培养到博士。相反,咱们就培养四年。不,本科就两年!前两年学校内学习,放弃其他不重要科目,只学习半导体相关知识。后两年直接入职星逸半导体,接触最先进的理论体系,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

    “而研究生和博士生就学习一年,研二,博二就来星逸半导体,直接入职工作!”

    眼下正处于关键时期,王逸可没时间等着这批人从大一一直到博士毕业,前前后后十多年。

    太慢了!

    而且国内高校教的那一套,实际上已经完全过时了,早已赶不上时代的发展。

    继续浪费时间学习也用处不大,还不如集中精力学一两年理论,然后入职星逸半导体,直接学习最前沿,最专业的的半导体技术。

    没办法,学校里学的那一套,还停留在120纳米,甚至微米时代,早就不知道过时几十年了。

    至于星逸半导体最先进的28纳米,接下来的14纳米工艺,10纳米工艺,学校里的那些导师、教授都不懂,都不会,拿什么教给学生?

    而那些学生学习这些过时的120纳米工艺,微米工艺,即便一直学到博士,甚至博士后,又有多少用处?

    进入企业,根本无法上手14纳米工艺的研发,更别说10纳米工艺。

    到时候还得当个底层人员,从头学习,慢慢提升。

    产学之间的巨大隔阂,学校和企业之间数十年的技术代差,是当下高校最大的矛盾和冲突!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第623章 产学结合,半导体大战[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