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继任者[2/2页]
“上一次孙成岩孙指挥离任的时候,几个副指挥争的你死我活,最后是什么样的下场你们全都看到了。”陈长生目光炯炯的看着自己的这个三个嫡系心腹,说的语重心长:“陈公公和我,都不希望再出现那样的局面,所以咱们这边一定要稳。”
“我们明白,明白,大家都是自己兄弟,有什么事情全都能商量着办。”
“按照朝廷制度,我马上就要离任了,肯定要举荐一个副手接替。”陈长生环视着三人,意味深长的说道:“你们觉得,我应该举荐谁比较好呢?”
王大有抢先开口:“我觉得吧……老康就行,陈指挥还是举荐老康吧。”
陆琦贤也表示出了同样的意思:“我也希望陈指挥能够向朝廷举荐一下老康,毕竟在我们三个当中,就属他的年纪最大,也该往上升一升了,我和大有还能再熬一熬年头,以后还有机会嘛……”
和上一任你死我活的争斗完全不同,到了陈长生这一任,他手下的三个副指挥表现的非常和睦。
在如此重大的升迁机会面前,老陆和王大有竟然如此谦让,当然不是因为他俩如何的高风亮节,而是康丰年已经提前把他们两个“搞定”了。
所谓的“搞定”,当然就是私下里给二人送了大量的金银财物,这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的事情。
“既然老陆和大有都这么说,那我就举荐老康了呀。”
“就举荐老康吧。”
虽说正式的任命一定需要朝廷的照准,但作为前任的指挥使,陈长生的举荐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常情况下,只要是陈长生举荐的人选,朝廷都会认可的。
就好像上一次孙成岩举荐了陈长生一样!
更何况这一次还有陈石基陈公公的暗中“协调”!
为了感谢陈长生的举荐,康丰年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他会把一大笔银钱存放进大奶奶的当铺里头……但他却永远都不会支取这笔银子,因为那本就是一笔“感谢费”!
“陈指挥晋入高职,回头把在京的兄弟们都召集起来,好好的为陈指挥贺一贺。”
客客气气的恭送前任领导,让陈长生风风光光的前去上任,本就是官场上正常的迎来送往之举,但陈长生却摆了摆手:“恭送就不必了,我也没有那个时间,四日之后我就得走了。”
“这么快?”康丰年等人十分的吃惊。
北伐是一件大事,必然要经过周密而又漫长的准备,粮草的筹集军马的调动等等都需要时间,上一次的北伐光是前期准备就耗费了将近一年,这一次却是如此的急切,也是有原因的。
北边草原上的蒙古势力早就已经分裂成为东西两个部分,他们都是大明王朝的敌人,同时他们自己也在相互攻打相互征服,试图再次象一百多年前的成吉思汗那样统一整个蒙古。
为了避免草原上的实力统合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大明朝廷一直都在极力阻止极力破坏,除了奉行拉一派打一派的传统手法之外,还在坚定的执行着“谁强就打谁”的策略,绝不让对手重新统一。
但是,根据前方的线报,西蒙古和东蒙古的部分势力竟然有了联合的迹象,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所以朝廷不得不提前进行北伐,除了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对手之外,更主要的作用就是避免敌人的联合和统一……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但具体执行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便康丰年等人不是一线的作战人员,也看出了这次北伐显得有些过于操切了:“朝廷还没有准备好哇,怎么就能仓促北伐了呢?兵马从哪里来?粮草怎么筹集?”:???
“西线这边主要是从陕西都司和山西各位抽调人马,还有一部分当地的驻军。”
临时从地方卫所和驻军当中抽调人马,组成北伐军的主力部分,其实这是迫不得已的行为。考虑到这些人马很难做到真正的协同,所有才委派了淇国公作为西线总指挥,以主帅的身份协调各方。
淇国公乃是永乐朝第一猛将,在靖难过程中的九次大型战役当中,淇国公就充当起了七次先锋,可以说是朱棣做得力的一员大将,这次由他出任西路军主帅,完全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儿。
“淇国公能战善战,不论是当年的北平之战还是白沟之战,都是威名赫赫,还是汉王殿下的军马校典,一定可以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淇国公不仅是永乐朝排名第一的大将,同时还做过汉王朱高煦的军马校典……差不多就相当于是军马教官的意思,无论地位还是影响力,肯定是足够了!
陈长生给这样的一员老将做参谋,必然可以在他的履历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652章 继任者[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