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明朝赚大钱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9章 天子门生[2/2页]

    作为一个考了好几次的人,白学礼深知文章并不能决定一切,在考场上写出最好的文章也不一定就是状元郎。

    状元这东西,不仅要求有才学,还要有家世背景,除此之外还要讲究机遇。

    就凭天子给他秉烛这幅万古未有的机遇,那些读卷官就一定会高看他一眼,必定这可以算是一桩美谈,可以极大提升皇帝本人在读书人心目当中的地位,那是一定会大加宣扬的。

    这个时候的白学礼,甚至在暗暗的感谢第一次的科举舞弊,要是没有上一次已经作废的几场考试,哪有现在的这份机会和际遇?

    这一次肯定是考上了,而且最次也得是个二甲的进士出身,要是运气好的话,问鼎一甲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机会不小呢!

    虽然天色已经渐渐的昏暗下来,但白学礼却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光鲜起来,即便是路旁那生满了杂草的臭水沟,也变成了芳草鲜美的潺潺溪流,甚至连街边那些拖着鼻涕的小孩子,都显得分外可爱。

    心情大好之下,无论白学礼看到什么,都觉得十分顺眼。

    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娇妻美妾,光宗耀祖等等这些东西,全都在向他招手。

    以后我就不再是一文不名的寒酸腐儒了,而是正经进士出身的大老爷。

    一想到美好的未来,白学礼就忍不住的哈哈大笑起来。

    “我马上就要四十岁了,终于熬出头了。”越来越苍茫的暮色当中,白学礼旁若无人的又哭又笑,就好像是个疯子一样。

    虽然他已经确定了自己至少已经捞到了一个进士出身,但具体的名字还要等几天,等试卷审阅完毕之后才能知道最后的名次……

    按照规矩,殿试的考卷需要分成两组,每组四位阅卷的官员,分别交叉审核轮流给出成绩。

    阅卷日过后,八位读卷官终于把三份考卷送到了朱棣的面前。

    其实,皇帝根本就不参与阅卷的过程,他也不会看所有考生的卷子,只是需要点一下一甲前三名的试卷而已,确定一下状元、榜眼、探花的最终人选,其他的试卷和名次则是由读卷官来确定

    这些个读卷阅卷的官员,自身肯定全都是满腹经纶的文坛宗师,但他们更会做人。

    那个白学礼曾经被天子亲自秉烛,这样的文坛美谈一定会著于史书之上,肯定要给白学礼一个很好的名次。

    白学礼的文章并不是多么的惊才绝艳,要是公允的评判,充其量也就是二甲中游的水准罢了,但谁让他曾经受到过朱棣的“亲自关照”呢?

    所以干脆就把他的试卷放在最上面,其实就是一甲的意思。

    朱棣拿起了白学礼的这份考卷,只扫了一眼,就看到通篇的红色圆圈。

    文章的精彩处,就会用红色的圆圈标注出来,次一等的文字就会红色的实心圆圈作为标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可圈可点”。

    文章的圆圈越多,就表明这份考卷的成绩越好。

    走马观花的看过了白学礼的文章之后,连朱棣也承认他的考卷确实很“实惠”,尤其是他提到了那么多的细节,都很具实际操作意义。但他说的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虽然言之有物但却显得格局有些小了。

    或许,这就是因为受到出身的局限了吧。

    朱棣又拿起另外的两份考卷,这两份考卷毫无疑问要比白学礼的考卷更高一个档次,不仅文字华美而且参考性极强,非常具有针对性,明显是在事先下过苦功夫的,而且经过了千锤百炼……

    科举这种事,尤其是到了殿试这个层面上,并不是说文章写的好就一定能中状元,更重要的还得看考生的出身。

    就比如说朱棣手上的这两份考卷吧,这两个考生当中,一个出自江南文学世家,笔力和见识自然没的说。还有一个则是出自“老营子弟”,那就更加的意义非凡了。

    所谓的“老营”,就是专指从红巾军时代就追随朱元璋的那一批老兵老将,这一批人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平定江南一统天下,还参加过几次北伐,他们的后代还参加过靖难之战,就算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劳,也算是从大明开国至今“打满全场”的那一批人了。

    这些人就是朱棣的铁杆和中坚,他们的晚生后辈肯定是要优先照顾的。

    所以,朱棣毫不犹豫的提起了朱笔,在这个“老营子弟”的考卷上画了一个圆圈:这就是钦点的状元!

    然后又在那个江南文坛世家子弟的考卷上,用朱笔重重一点,画了一个实心圆,这就是第二名榜眼。

    最后才在白学礼的考卷上画了一个红色的小小三角: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就是他了!

第609章 天子门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