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真是天命?[2/2页]
象《同文报》这种来自民间的三流小报,充斥着张家长李家短的花边新闻,还有各种各样人们喜闻乐见的奇闻异事,绝对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朱棣早就已经见过这样的《同文报》了,他对报纸上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毫无兴趣,但李芳既然把这份报纸给了他,自然是有原因的。
因为《同文报》上刊了一篇《天命论》的文章。
这片文章的署名者就是《同文报》的主笔胡富贵,只不过他没有使用自己的真名,而是用了“胡从文”的笔名。
《天命论》这么大一个标题,按说就应该是写一些展布经济、纵横文武之类的文字,但这篇文章的内容却恰恰相反:虽然标题取的很大,颇有些先声夺人的意思,但笔法却非常非常的平和朴实。
这篇文章“文眼”鲜明而又突出: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固然雄才大略天纵奇才,乃是自大秦始皇帝横扫六合起来不世出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够驱逐蒙元恢复山河,就是因为四个字——天命所归。
至于什么才是天命,这篇文章说的非常具体:就是天下人的需要,就是万众之心的需求。
因为老百姓忍受不了蒙元的残酷统治,所以才会众望所归,所以才会民心所向,所以太祖皇帝朱元璋才能缔造煌煌大明。
在一番吹捧之后,马上话题一转,点出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虽然太祖皇帝朱元璋雄才大略,然人力终有穷时,他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后世子孙就应该继承朱元璋为竞之事业,继续开疆拓土,让日月所照临之地全都归入大明版图。
在最后的总结段落中,这篇《天命轮》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大明需要一个锐意进取的君主,以继续朱元璋没有完成的事业。
民间公然评论时政,其实已经犯了朝廷的大忌,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虽然通篇都没有提到朱棣和朱允?芍?涞亩鞫髟乖梗?裁挥刑崞鸱钐炀改训淖盅郏?涫嫡庋?奈恼伦疃嘀皇屎显谒较吕锎┰剑?绱颂枚?手?目?⒊隼词呛懿皇屎仙踔潦欠讣苫涞模?晕⒉簧骶突嵋?丛只觥
但还是刊发了出来。
手里捏着这张薄薄的小报,朱棣的呼吸竟然变得粗重起来。
那种感觉是那么的奇妙,就好像他第一带兵打了胜仗一样,黝黑的脸上竟然泛起了一抹病态的潮红。
朱棣微微的颤抖着,捏着这张纸摇晃了好几下,嘴皮动了好几下,似乎想要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过了好半天,才终于平复了激动的心绪,用略显沙哑的口吻说道:“满朝公卿,一个个引经据典,全都是空口大言,却不及这乡野之言一针见血,好文,真是好文章……”
“是朕想做这个皇帝么?”朱棣的声音越来越沙哑,沙哑之中还带着一丝难以名状的兴奋:“非也,朕不想当这个皇帝,而是大明需要朕,朕才不得不挺身而出。”
这篇《天命轮》的宗旨只有一个: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宏图伟业还没有完成,所以大明不需要一个守成的君主,而是需要另外一个朱元璋。
谁能为大明朝开疆拓土,谁能继续朱元璋没有完成的事业,谁就是大明朝最合适的君王。
一直以来,朱棣都极力否定朱允?苫饰坏暮戏ㄐ裕??切?谱约旱幕饰焕醋灾煸?啊F涫嫡庋?乃捣ň褪亲云燮廴耍?媸翘?闱苛耍?苣阉捣?煜氯恕
这篇文章点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大明需要朱元璋式的君主。
为了彰显自己的合法性,朱棣自登基以来,处处模仿朱元璋,简直就是第二个洪武皇帝。
我称帝不是因为我想做这个皇帝,而是出于大明朝的需要。
这就为朱棣的“奉天靖难”提供了一个更加务实的基础。
同时,在这篇文章当中,屡屡提起唐太宗李世民,并且大加褒奖。言外之意已经非常明显了:朱棣就是明朝版的李世民。
这样的文章肯定有溜须拍马的嫌疑,但立意和立论却非常的朴实而且站得住脚:大明朝需要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不是收成之君,所以就有了永乐皇帝,这就是天命所归,这就是人心所向
朱棣终于为自己的合法性找到一个坚实而且绝对能说服天下人的理论基础:大明朝需要我这样的皇帝,而不是朱允?赡茄?氖榇糇印
奉天靖难的大战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
当然不是因为军事上的奇迹,而是天命而是人心。
仔细品味着这篇文字,越品越有味道,朱棣早已“龙颜大悦”:“把这篇《天命论》刊印下来,分发各地,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看……”
“说什么北伐是劳师远征,说什么劳民伤财,只是朕要继承太祖皇帝遗志而已,这就是最大的道理!”
第430章 真是天命?[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