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明朝赚大钱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4章 削藩策[2/2页]

    翠云书寓案,曾经在《同文报》上刊发过,弄的满城风雨。但这个案子之所以牵连了那么多官员,把数不清的乌纱帽打落在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汉王他们这些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要不然的话,这个案子也不过就是个常规的弊案而已,根本就闹不出这么大的动静。

    朝堂上的文官,大多支持太子,但宗室、勋贵和武官却支持汉王。

    因为这个案子牵扯到了很多文官,汉王等人就把这个案子作为削弱太子的工具……其实就是兄弟相争的结果而已。

    这个深层的原因,不论是老公爷徐增寿还是汉王朱高煦,都不会在陈长生这种小人物面前提起。

    安北所本就属于军中的组织,说起来陈长生这个指挥使就算不是什么军中将领,至少也是个武官了。而且陈长生不仅和徐增寿有些渊源,更是孙成岩的继任者,自然会被汉王是为站在自己阵营当中的一份子。

    “陈指挥呀……”

    “下官在。”

    “坐,坐……”朱高煦朝着起身行礼的陈长生摆了摆手:“咱们不是早就说好了嘛,在老舅公家里不论尊卑官职,就是闲谈莫论而已。”

    闲谈莫论?

    堂堂的亲王,皇子殿下,到一位公爵府中,还特意邀了陈长生过来,就仅仅只是为了吃鱼脍和闲聊?

    陈长生绝对没有那么天真!

    “翠云书寓的案子,你办的很不错,一扫我朝的贪官墨吏,深得父皇的欢心。”和老公爷徐增寿相比,汉王朱高煦显然没有那种深远布局的谋略和沉稳,他显得有些太过于简单粗暴了:“但朝廷里的事情,千头万绪,我朝初建更是有许许多多的大事要事……左都副御史陈英又上了一道折子,参劾谷王,说他僭越逾制什么的,还罗列了乱七八糟的十几条大罪。惹的父皇很是不悦,当场就把陈英骂了个狗血淋头……”

    “谷王乃是太祖洪武皇帝的子嗣,是父皇的兄弟,漫说没有做错什么,就算是真的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轮不到他陈英胡说八道啊。”

    听了这一番话,陈长生的心头立刻就升腾起了两个大字:削藩!

    谷王是朱元璋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兄弟。不仅手握重兵而且执掌宣府,是著名的九大边王之一,位高权重可见一斑。又因为在靖难大战的最后时刻投靠了朱棣,朱棣给了他大量赏赐:女乐、车马、仪仗什么都就不必说了,还额外赏赐了数不清的金银。尤其是前些日子,考虑到宣府是贫瘠苦寒之地,永乐皇帝还很“贴心”的把他的封地从宣府改到了长沙府,直接就让他去长沙府“享福”去了。

    把谷王调离经营了十来年的老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还用说吗?

    这就是要削藩呀。

    天下人都知道,建文皇帝就是因为“削藩”二字逼反了朱棣,以至于丢了江山,但这并不表明削藩就是错的。

    其实,朱棣本人比谁都清楚,削藩之事势在必行,只不过是朱允?烧桨芰硕?选

    朱棣的江山就是因为“反对削藩”而来,他才刚刚坐上龙椅,就又要执行建文朝的削藩策,虽然这是一种绝对的必要,但却绝对不能再提起“削藩”二字。

    削藩是肯定要削的,但却不能这么说,要不然就真的是在打自己的脸了。

    “父皇的意思呢,就是派遣一位老成持重的老臣,去往长沙府表示朝廷的宣慰关切之意。”

    朱高煦说的这些,其实就是走走过场做一做表面工作,让全天下的人都看到皇帝对藩王的“亲切关怀”。

    “为了正朝纲,为了靖流言,那些泼在谷王身上的脏水也不能视而不见,僭越呀、逾制呀甚至是谋反什么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谣言,也要查个清楚才好,还谷王一个清白嘛。”说到这里的时候,连朱高煦自己都笑了:“但这个事情吧,毕竟关系到谷王的名誉,还有朝廷的殷殷之意,也不好光明正大的去查,只能私下里查一查,让朝廷里头那些闻风奏事的官员还有全天下的亿兆百姓全都知道,谷王就是国之肱股,本王已经说的这么清楚了,陈指挥你应该明白了吧?”

    所谓的“还谷王一个清白”,其实就是去查找谷王的犯罪证据,给朝廷一个削藩的理由。就算谷王真的清清白白也不要紧,因为永乐皇帝早就已经给他安排好罪名了:僭越、逾制、造反!

    只不过借汉王朱高煦之口说出来而已。

    老公爷徐增寿看了看陈长生,面带微笑的说道:“长生是个聪明人,他肯定早就已经明白了。”

    朱高煦哈哈大笑着说道:“翠云书寓的案子,你办的四平八稳滴水不漏,所以呢,这一次本王亲自向父皇举荐了你!”

第294章 削藩策[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