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明朝赚大钱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8章 实地考察[2/2页]

    作为一个在行业内的“大佬”,郭掌柜立刻就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肯定是出现了某种全新的印染工艺,要不然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自身的利益,郭掌柜绝对不会对这个状况等闲视之,立刻就引起了他的重视。

    经过一番慎重的考量之后,郭掌柜决定“实地考察”一番,至少要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乎,郭掌柜带着三百匹素绸子来到了城南的这家染坊。

    郭掌柜故意做出一副没有见过世面的样子,仔细的询问着价格:“染一匹绸多少钱?”

    “单色两吊,套色两吊四。”

    这个价格可真低呀,以如此低廉的价格承揽印染业务,自然会“生意兴隆”,但这样的价格怎么可能赚到钱呢?

    郭掌柜自己就经营者一家很大的染坊,他很清楚的知道这样的价格根本就是亏本经营,印染的织物越多,就亏的越厉害。

    “若是染损了,真的包赔么?”

    “可以签下契约,白纸黑字,您家就不用担心了吧?”

    竟然真的包赔,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没有任何质量问题,肯定也会有百分之五左右的折损:经过印染之后一定会缩水,这是蚕丝的天然属性注定的,谁也无法改变。

    这样的价格,比郭掌柜自己印染都要便宜的多。

    对于郭掌柜来说,那三百匹素绸到底能染成什么样子,他并不是很在乎,只是想趁机看一看这里的“新工艺”罢了,要是有机会的话就“偷技”。

    自古以来,各个作坊都对新技术新工艺视若珍宝,从来都很忌讳别人“参观”,但这家作坊却一点都不在乎这些,当郭掌柜提出要看一眼的时候,他们甚至不做任何阻拦,直接就让郭掌柜进去了。

    这个作坊明显是刚刚建成不久,但总体和普通的染坊没有什么不同,到处是晾晒起来的成品,还有一大溜蒸锅和五颜六色的染池……

    作为行业内部的“专家”,郭掌柜很快就发现了这里的不同寻常之处:除了没有煮浆的大锅之外,这里竟然没有石灰炉和碱池子。

    对于印染这个行业来说,石灰和土碱的重要性,就好像盐巴和陈醋对于厨师的重要性一样,就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但这里却根本没有那两种东西。

    空气中虽然弥漫着古怪的味道,却完全没有土碱那种特有的呛鼻味儿,也就是说,这个印染作坊根本就没有使用土碱!

    虽说郭掌柜干了一辈子,但却完全无法理解不使用土碱怎么能够印染颜色?

    为了彻底查明真相,郭掌柜故意把自己的袍子下摆浸到染池子里边,沾染了一些工匠们正在使用的染料,准备回去之后好好的研究一下。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这不是郭掌柜么?”

    回头一看,竟然是陈长生!

第248章 实地考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